苦悶靈魂的呼聲
陳孝全
1922年初春,朱自清為生計所迫,應允了第六師范校長鄭鶴春的聘請,從浙江一師只身到臺州教書,把妻子和兒女留在杭州。六師學生很樸實,對朱自清慕名已久,熱烈歡迎他的到來。但3月間,一師同學來信要求朱自清回去,因為他的家小也還在那里,于是決定回杭州。六師的學生得知消息堅決挽留,盛情難卻,他只好答應他們:“暑假后,一定回臺州來!”
一師的同學對朱自清的回來感到特別高興,因為他們正醞釀成立“湖畔詩社”。朱自清對湖畔詩社給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寫了《讀<湖畔>詩集》一文,這是當時對《湖畔》進行全面評價的第一篇文章。正值此時,朱自清的內心世界掀起了一陣洶涌的波濤,這一靈魂震顫絕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積于胸之苦悶情緒的必然爆發。想當初,五四青年學生們,為改變中國的歷史面貌,滿懷激情,奔走呼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風流一時。他們滿以為經此狂飚掃蕩,祖國河山必然煥發一新,猗偉之聲定將充沛于宙合。誰知狂潮一退,依然荒灘一片。各系軍閥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劇。面對如此現實;和大多數知識青年一樣,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當年為他那么熱情歌頌的五四“金!狈N子,在中國土地上并沒有開花結果呵!黑夜漫漫,風雨沉沉,光明路徑又在何方?他從心中進發出一聲呼告:這樣莽蕩蕩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內心雖是痛苦,卻始終沒有頹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這就如他的摯友葉圣陶說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認真處世”的人。他也主張剎那主義: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之位置。朱自清對俞平伯訴說了自己的懊惱和悵惘,他說自己“因悵惘而感到空虛,只有轉向才可以比較安心”。
因為曾答應臺州浙江第六師范學校師生暑假結束后要去,因此在9月間,朱自清帶了妻子和兩個孩子乘輪船到臺州去。一時找不到住處,暫住在新嘉興旅館,六師同學聽到朱老師來了,歡騰雀躍,連夜趕到旅館探望。
在臺州,朱自清很忙,除了教書備課,還要改六師同學們寫的文章;同時,杭州一師的同學還不時寄來稿子要他批改。在工作之余,他才整理思緒,繼續創作長詩《毀滅》。風也依然,云也依然。
寂靜的環境更適于深思反省,檢討過去,計算未來。是呵,時光雖已流逝,腳步卻仍須向前!11月7日,他給俞平伯寫了一封信,明確今后的生活態度:丟去玄言,專崇實際,這便是我所企圖的生活。這也就是他所說的“轉向”。這便是所謂從小處下手。隨后,他又給俞平伯去信,進一步解釋自己的剎那主義:我的意思只是生活的每一剎那的趣味,使我這一剎那的生活舒服。至于這剎那以前的種種,我是追不回來,可以無用過問;這剎那以后,還未到來,我也不必費心去籌慮。我們“現在”的生活,往往只“惆悵著過去,憂慮著將來”,將功夫都費去了,將眼前應該做的事都丟下了,這真是自尋煩惱!他最后結論是:“我的剎那主義,實在即是平凡主義”。實際上是追求內心感情的節制與適中,安于自我滿足,追求安定和諧。這種思想后來曾給他帶來無窮煩惱,但他那種不務空想,不甘淪落,執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務實精神,卻表現出難能可貴的堅實風格。在臺州斗室中,他將紛亂的思緒幻化為生動形象,借助想象的羽翅,譜寫自己的心曲。
寂靜的家庭也有熱鬧的時候,那便是學生的來訪,朱自清教學認真,循循善誘,對人和氣,同學都喜歡和他親近;蛟谙﹃栃表陌,或在燈光溶溶的良夜,他們時常來到他的書房,向他請教問題,翻閱堆積在案頭的新書報,十分融洽。
正當《毀滅》于1923年3月在《小說月報》發表時刻,朱自清接受了浙江省立第十中學的聘請,離開親愛的臺州六師同學,到溫州去了。
(節選自《朱自清傳》之四,有刪改)
1.下列對朱自清“剎那主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在時間的長河里,每一剎那有它相當的位置,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B.生活中不必思慮過多,只需求取一剎那的舒服和享樂,回顧與前瞻,都是自尋煩惱。
C.“剎那主義”實際上是一種追求內心感情的節制與適中的平凡主義。
D.“剎那主義”體現出-種“從小處下手”,不務空想,崇尚實際的務實精神和堅實風格。
2.下列對評傳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評傳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按時間順序評述了朱自清由惶然苦悶而苦苦求索直至確立了“從小處下手”,不務空想,執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人生信念的“轉向”歷程。
B.朱自清寫了當時對《湖畔》進行全面評價的第一篇文章《讀<湖畔>詩集》一文,給予湖畔詩社大力的支持,也因此引發了他久已郁積于胸之苦悶情緒的必然爆發!
C.評傳第7節所勾勒的六師學生向朱自清請教問題的場景,渲染了溫馨祥和的研討氣氛,突出了朱自清循循善誘、平易近人的特點。
D.從朱自清的工作情狀和他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盡職的勝任的語文教師,他的教學是成功的。
3.文章第3節引用葉圣陶的話說“佩弦并非玩世,是認真處世”的人。請聯系全文,說說朱自清是怎樣認真處世的。(4分)
4.從全文看,朱自清為什么苦悶?他苦悶的靈魂發出了哪些呼聲?(4分)
嚴文井:一口柔和的井
林天宏
嚴文井愛貓。有人問過嚴文井,喜愛小動物和寫童話,兩者之間有什么關系。他回答道:“沒有孩子,沒有孩子的眼睛和心靈,沒有美麗的幻想,沒有浪漫的精神……則一定不會有童話!
柔和,是嚴文井最愛用的一個詞,在他的作品中頻頻出現:“我的心是柔和的”、“妻看著我,目光漸漸轉向柔和”、“我們的心很柔和,還要繼續保持柔和”。
他的代表作《啊,你盼望的那個原野》,寫給他去世的愛人,他們在投奔延安的路上相遇,然后相愛,直到她生命的盡頭。時至今日,還有讀者感嘆:“奇怪,一個老頭,怎么能寫出那么唯美、感性的文字?”于是,便有文學評論家把這個“童話爺爺”比喻成“一口井”,“那種流淌出的柔和的美感,好像是底色,鋪陳在他作品的字里行間”。
但在那個“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年代里,這樣的“資產階級情調”,無疑不合時宜。盡管長期擔任作協的領導,但在旁人眼中,嚴文井似乎屬于“刻意被權力邊緣化的角色”!拔母铩敝,他的一次檢討竟這樣開頭:“春天,我看見一個穿紅衣的少女騎著自行車從林陰道上過來,我感受到一種詩意和美……”作家閻綱回憶,“5·16”之后,他被打成現行反革命,白天干活兒,晚上接受批斗。一天夜里,他經過嚴文井床頭,蚊帳中突然伸出一只手來,塞給他幾顆水果糖,使得他“原本絕望的心,頓生出強烈的感激”。
許多人勸嚴文井也寫寫那段歲月的回憶,他卻拒絕了,因為“不好說”,而且“會傷害許多人”。他寧愿用一幅自畫像來解剖自己,并鄭重地鈐上了自己的印章,分贈給同事和朋友。于是,這幅嘴和臉都扭曲了的自畫像,被人視為“他和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精神肖像”。
嚴文井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不到300字的散文。向他約稿的編輯回憶,嚴文井反復修改,整整寫了一年零八個月。他用這樣的筆調寫道:“我本來就很貧乏,干過許多錯事。但我的心是柔和的,不久前我還看見了歸來的燕子!
2005年,嚴文井離世。一個前去他家采訪的記者驚訝地發現,這個中國兒童文學泰斗的家,只是一套不到70平方米的“陋室”。除了老舊的單人床和書桌,剩余的空間都被書本占滿。屋內能見著的唯一光亮,就是窗外的一棵綠樹。樹下,埋著他親手安葬的愛貓。
(選自2007年12月12日《中國青年報》,有改動)
注:嚴文井(1915-2005),湖北武昌人,散文家,兒童文學家。
1.下列不能反映嚴文井“柔和”的一項是(2分)
A.對妻子的愛久遠而深沉,用唯美、感性的文字紀念妻子。
B.善于發現詩意和美,甚至在檢討書的開頭描寫了一位紅衣少女。
C.樂于助人,用善意溫暖了難友原本絕望的心。
D.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反復修改,整整寫了一年零八個月。
2.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本文借用“一口井”的比喻,贊美了嚴文井以作品和人格魅力滋潤讀者的心靈。
B.嚴文井“刻意被權力邊緣化”,既寫了他在文革中被奪權,又寫出了他主動遠離權力,和惡勢力正面交鋒,表現了文人應有的氣節。
C.留世的最后一篇文章寫到“歸來的燕子”,表現了這位老人在生命的盡頭,仍保持著浪漫精神和樂觀態度。
D.結尾寫到樹下埋著嚴文井的愛貓,與開頭相照應,又含蓄蘊藉,言有盡而意無窮。
3.為什么嚴文井要畫那幅自畫像?(4分)
4.有人問嚴文井喜愛小動物和寫童話之間的關系,嚴文井好像并沒有回答二者之間的關系,
你怎樣理解這一回答?(4分)
深情的問候
-- 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看望季羨林紀實
(新華網北京8月6日電)“季老,我看您來了!6日上午9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一走進解放軍總醫院病房,就緊緊握住季羨林先生的手說:“今天是您95歲生日,我向您表示祝賀!
溫家寶送來一盆枝繁葉茂的君子蘭,向這位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在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表示敬意。
季羨林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他長期在北京大學任教,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和比較文學等方面都有很深造詣。
今天,季羨林特意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衣,病房內充滿喜慶的氣氛。
溫家寶說:“您今天穿了一件紅衣服。非常精神。您現在是紅衣少年!鳖D時,大家都笑了起來,房間里氣氛顯得輕松而熱烈。
聽說季羨林仍然每天一早就開始寫作。思維敏捷,溫家寶高興地說:“您最大的特點就是一生筆耕不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寫的作品,如行云流水,敘事真實,傳承精神,非常耐讀!
季羨林感慨地說:“我的一生大起大落!
溫家寶說:“您寫的幾本書,不僅是個人一生的寫照,也是近百年來中國知識分子歷程的反映。您在最困難的時候,包括在‘牛棚’挨整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信仰。那時,您利用在傳達室看大門的時間,翻譯了280萬字的梵文作品。這不僅是個人毅力決定的,也反映出中國知識分子對真理的追求,對國家充滿信心!
溫家寶說:“無論是實現科學發展,還是構建和諧社會,都離不開知識,離不開人才,離不開知識分子。我們要堅持黨的知識分子政策,關心、愛護、信任知識分子,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精神!
季羨林和總理饒有興趣地探討了“和諧”這個話題。
季羨林說:“有個問題我考慮很久,我們講和諧,不僅要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還要人內心和諧!
溫家寶:“《管子兵法》上說:‘和合故能諧’,就是說,有了和睦、團結,行動就能協調.進而就能達到步調一致。協調和一致都實現了,便無往而不勝,人內心和諧,就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都要和諧。個人要能夠正確對待困難、挫折、榮譽!
季羨林說:“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很好,經濟發展。政通人和。要注意的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加強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提高人的素質!
溫家寶說:“中國要受到世界的尊重,要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倡學術民主。中國歷史上的先秦、魏晉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學家,重要的一條是思想解放。我們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溫家寶對季羨林先生一生待人真誠,行事正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人品表示景仰,他說:“真理和科學要求真實。您一生坎坷,敢說真話,直抒己見,這是值得人們學習的!
溫家寶起身告辭時說:“我對您的生日記得特別清楚。您在書上寫道:1911年8月6日生于山東省清平縣官莊一個農民家庭!
臨別時,溫家寶緊緊握住季羨林的手,久久不愿離去。
1.有關“和諧”這個活題,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2分) ( )
A.這是季羨林先生考慮很久的話題,他認為我國在“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方面做得非常好,但在人內心和諧方面還需不斷完善。
B.溫家寶總理對《管予兵法》上說的“和合故能諧”進行了精辟的闡釋,表達他對人內心和諧的理解。
D.季羨林先生認為現在這個時代很好,政通人和。但需要注意的是,應糾正只發展經濟而忽視加強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的不良傾向。
D.溫家寶總理舉“中國歷史上的先秦、魏晉南北朝,出了不少大思想家、大哲學家”事例,是為了說明當時社會思想解放,和諧的理念深入人心。
2.下列解說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2分) ( )
A.溫家寶總理對季羨林先生的生日記得特別清楚,充分說明季先生在溫總理心中有很高的位置,體現出一位總理對一位!學者的深厚感情。
B.季羨林先生精通多種語言。還能閱讀法語、俄語書籍,在許多學科都有很深造詣,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C.溫家寶總理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句話稱贊了季羨林先生的可貴品質,表達了對季老無比景仰的心情。
D季羨林先生為迎接溫家寶總理的到來,特意穿了一件紅色的襯衣,這使病房內充滿喜慶的氣氛,顯得輕松麗熱烈。
3.溫家寶總理特意送給季羨林先生一盆君子蘭,有何深意?青簡要分析。(4分)
答:
4.縱觀全文。季羨林先生是一位怎樣的學者?請分點概括。(4分)
歷史不可復制 精神卻能傳承
記者(以下簡稱記):持續8年對西南聯大的關注,你眼中的西南聯大是什么樣的?
張曼菱(以下簡稱張):西南聯大是一部歷史,是到現在為止還發現得不夠、張揚得不夠,大家認識得也不夠的一部歷史;它是大學史,是一部學校史、教育史、人文史。應該讓它浮出水面,進入大眾的視野,讓它所蘊藏的財富,成為社會的財富和大眾的精神食糧。
記:
張: 我希望知識分子用自己的良知和熱愛研究西南聯大。社會發展到今天,進入到開放的世態,我們可以用廣闊而不是狹隘的眼光來看待歷史。
如果有人說這些飽經憂患的前輩們回顧歷史僅是在進行“青春的抒情”,那么只能說這些人過于偏愛歷史的暗角。我不愿意以一種窺視隱私的投機方式,來進入這一部對于我們民族對于我們中國知識分子至關重要的輝煌歷史。西南聯大總體是一種光明,一種驕傲,一筆稀世之寶的財富。
記:你在《訪談錄》(代序)中提到,在當代挖掘和發揚“重建西南聯大的歷史價值觀”事關重要。你所理解的“西南聯大的歷史價值觀”是什么?
張:體制,大學的管理,教授參與管理學校(也就是教授治校),以及全面的人文精神,這些都是歷史的價值觀。甚至包括什么是校長,什么是教授夫人。當年聯大的教授好不容易來到昆明就開始馬不停蹄地進行講授,而不是草草完成幾節課就去游玩。這就是大學的“育人精神”。
同時,學風比知識重要。讓學生保持自由的活潑的個性,使學生們的思維活躍,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這才是一個充滿個性、人文的大學。這樣的大學,才能成為人才的輸出地。
文化不是一本書,它是一條河,在一直變化的、有生命力的,那個時代的人們穿著長衫講著現代文明,創造了新的文化階段。這種文化從“五四”以來開始延續,雖被戰爭所迫而顛沛流離,萬幸的是,以西南聯大為代表的大師們,讓5000年來的文化命脈得以延續。中華民族要實現全面復興,必須要重拾這種文化精神。
記:關注西南聯大多年,你個人最大的收獲是什么?
張:人生識字孤獨始,人讀書識字就是為了提升自己,這是一種成長。求同總是發現異,人的成長就是不斷驗證這種孤獨,你可以掩飾,但是不能拒絕。世界還是這個世界,你如何解決這種距離感?就是回報;貓笫俏覀冞@個民族最優秀的傳統,這也是最后的出路,回報,讓你感受到的,也是最深情的東西。我是一個既草根又有高臺運作的幸運者,我從云南走出去,如果總是說云南太落后了,那何處是歸宿呢?當你追求個人價值到了一個極高點,一定要回報,這也是熊秉明先生給我的啟示,他說過:遠行與回歸,否則就是沒有靈魂。關注西南聯大,收存西南聯大的史料,我最大的收獲就是得到了回歸,做這件事,讓我感覺與故土非常的近、非常的親。
第二大收獲就是個人得到了很大提升。我現在已不是一般意義的作家,做這件事,影響著我的人生,對生命和價值觀的思考、取舍。我珍惜與這些泰斗級大師們的情緣,不能讓他們失望。與這些才華橫溢、經歷過西南聯大洗禮的老人相處越多,越讓我提高了對自己的要求。
第三,做這件事的過程,增強了民族自信心,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要傳承下去。我在中科院給學生們講課,一個博士生說他只想看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的經歷,我當著很多人批評他狹隘,沒有人文基礎,就成不了大師。過后他專門來找我簽名,孺子可教!中國的年輕人是充滿希望的,他們渴望全面、渴望“通才”,但沒有人教他們。今后我會更多地給年輕人開一些講座,把更多的回報給予他們,把大師們的衣缽、苦心傳承下去,也會出一些面對青年,更加人文化的書。
1、從全文看,西南聯大給我們留下了哪些“稀世之寶的財富”?(2分)
2、根據張曼菱的回答,請推測橫線處記者的第二個提問是什么,并分析本文記者安排的提問之間是什么關系。(2分)
3、張曼菱認為“人生識字孤獨始”,你是否同意她的觀點?請闡述你的看法。(4分)
一師的同學對朱自清的回來感到特別高興,因為他們正醞釀成立“湖畔詩社”。朱自清對湖畔詩社給予大力的支持,于5月18日寫了《讀〈湖畔〉詩集》一文,這是當時對《湖畔》進行全面評價的第一篇文章。正值此時,朱自清的內心世界掀起了一陣洶涌的波濤,這一靈魂震顫絕非偶然,而是久已郁積于胸之苦悶情緒的必然爆發。想當初,五四青年學生們,為改變中國的歷史面貌,滿懷激情,奔走呼號,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風流一時。他們滿以為經此狂飚掃蕩,祖國河山必然煥發一新,猗偉之聲定將充沛于宙合。誰知狂潮一退,依然荒灘一片。各系軍閥在中國政治舞臺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丑劇。面對如此現實;和大多數知識青年一樣,朱自清感到惶惶然了,當年為他那么熱情歌頌的五四“金!狈N子,在中國土地上并沒有開花結果呵!黑夜漫漫,風雨沉沉,光明路徑又在何方?他從心中進發出一聲呼告:這樣莽蕩蕩的世界之中,到底哪里是他的路呢!
朱自清內心雖是痛苦,卻始終沒有頹唐,他一直面向人生,苦苦探索,這就如他的知友葉圣陶說的,“佩弦并非玩世,是認真處世”的人。他也主張剎那主義:每一剎那有每一剎那的意義和價值,每一剎那在持續的時間里,有它相當之位置。朱自清對俞平伯訴說了自己的懊惱和悵惘,他說自己“因悵惘而感到空虛,只有轉向才可以比較安心”。
1.下列對朱白清“剎那主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在時間的長河里,每一剎那有它相當的位置,都有它的意義和價值。
B.生活中不必思慮過多,只需求取一剎那的舒服和享樂,回顧與前瞻,都是自尋煩惱。
C.“剎那主義”實際上是一種追求內心感情的節制與適中的平凡主義。
D.“剎那主義”體現出-種“從小處下手”,不務空想,崇尚實際的務實精神和堅實風格。
2.下列對評傳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評傳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按時間順序評述了朱自清由惶然苦悶而苦苦求索直至確立了“從小處下手”,不務空想,執著地“只管一步步走”的人生信念的“轉向”歷程。
B.朱自清寫了當時對《湖畔》進行全面評價的第一篇文章《讀<湖畔>詩集》一文,給予湖畔詩社大力的支持,也因此引發了他久已郁積于胸之苦悶情緒的必然爆發!
C.評傳第7節所勾勒的六師學生向朱自清請教問題的場景,渲染了溫馨祥和的研討氣氛,突出了朱自清循循善誘、平易近人的特點。
D.從朱自清的工作情狀和他受到學生們的熱烈歡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盡職的勝任的語文教師,他的教學是成功的。
3.文章第3節引用葉圣陶的話說“佩弦并非玩世,是認真處世”的人。請聯系全文,說說朱自清是怎樣認真處世的。(3分)
4.從全文看,朱自清為什么苦悶?他苦悶的靈魂發出了哪些呼聲?(3分)
居里夫人自傳(節選)
1914年8月1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所有符合條件的公民,包括實驗室的職員和學生,都加入了軍隊的行列,鐳研究所實驗室里只剩下我和一個有嚴重心臟病的技師。每一個有責任感的人,在國難當頭的危急時刻,都應該義無反顧地盡其所能,幫助國家渡過難關。我當然也不能例外。我把實驗室所儲存的鐳,放到絕對安全的地方藏起來,努力發揮自己的專長和學識,盡一切努力為國家作應有的貢獻。我主要的工作是為各個軍事醫院提供X射線檢查,同時負責組織戰地醫療隊。
戰爭期間,利用X射線能夠查出傷員彈片所在的確切位置,醫生手術時十分迅速和準確。如果是骨骼和身體器官受到損傷,通過X射線也能一目了然地發現。借助這一手段,醫生對許多內傷的恢復情況也能了然于心。但是戰爭開始的時候,沒有一所軍事醫院配備X射線治療儀器,也沒有必要的技師,在其他的醫院里這種設備也是寥若晨星。
我決心自己來解決設施和技師這兩大難題。我四處奔走,把所有的實驗室X射線設備集中在一起,1914年8月和9月兩個月里,建成了幾個X射線醫療站,由我培訓的志愿者在醫療站里負責具體操作。在馬恩戰役中,這幾個X射線醫療站起了很好的作用,只是這種設備和人員太少,無法滿足整個巴黎地區所有醫院的需要。
我向紅十字會請求幫助,他們給了我一輛普通的敞篷汽車,經過我的設計和改裝,這輛車變成了流動X射線醫療車。車上有一臺設備齊全的X射線放射設備,一臺發電機固定在車廂里,利用汽車上的發動機帶動發電機以供應X射線設備所需的電力,只要有醫院需要,我們便迅速開車趕到。
醫生們嘗到了流動醫療車的好處,這種車的需求量在短時間內急劇增加。我向政府提出了增加流動醫療車的計劃,很快得到“全國傷員救護會”的大力幫助,他們的工作效率很高,我的計劃在最短的時間里變成了現實。法國與比利時之間的作戰區以及法國其他地區,總共創建和改造了200多處X射線醫療站,還為軍隊裝備了20輛流動X射線醫療車。這些車輛都是各界人士慷慨捐助的,還有些人捐贈了整套的X射線放射設備。這些私人捐贈對救助戰地受傷士兵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當時,稱職的司機很少,沒辦法我自己學會了開車,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就親自開車前往。那些醫院和救護站的醫生、護士們大公無私、勇于犧牲的精神,使我們心生欽佩之情,并常以她們的精神鞭策自己去克服一切困難。那些被抬到救護車上的傷員們鮮血淋漓、血肉模糊,令人不忍目睹。在作X光檢查時,他們咬緊牙關強忍著搬動身體所帶來的劇痛,從來沒有任何抱怨。他們在面對常人難以想象的巨大痛苦時所表現出的堅強毅力和堅忍不拔的頑強精神,經常讓我們感動得熱淚盈眶。我們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以及對人類生命的摧殘,永遠忘不了那血腥恐怖的場面,我堅決反對一切戰爭。
當時我最為頭痛的一件事是沒有得力的助手,幫助我進行X光檢測。因為X射線技術在醫學領域使用不久,掌握這方面知識和技術的人幾乎是鳳毛麟角。戰爭時期,符合條件的人大多數都去服兵役了,我決定培養婦女做我的助手。于是,我向衛生部建議,在伊迪斯•卡維爾醫院下屬的護士學校里,增加一個X射線照相科。我的建議很快得到批準。1916年,鐳研究所開始組建這個科并培訓學員,在整個戰爭期間共培訓了150名婦女。所學習的課程有基礎理論和解剖學,此外還要接受一般的實習和訓練。她們的文化基礎都比較低,但只要肯努力學習,便能夠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在這里畢業的學員后來都成了優秀的X射線照相技師,得到了衛生部的贊賞。其實,按她們所學的課程只能成為醫士的助手,但是她們當中卻有很多人能夠獨立操作這項技術,真是非常的難能可貴。
由于戰爭期間從事了大量醫療救護工作,我在X射線在醫療的應用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掌握了大量的醫療檢驗新技術知識。為了說明、證實X射線照相術對醫療的重大價值,尤其是對在戰爭時期的發展與和平時期的用途進行比較和說明,我編寫了一本名為《戰爭中的放射學》的書,并將它出版發行。
(選自《相伴一生的偉大傳記》,有刪節)
1.下列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2分)
A.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因為有了居里夫人,所以能夠利用當時在醫療技術上領先的又極少人能掌握的X射線技術,來做好醫療救護工作。
B. 戰爭期間,法國稱職司機很少,居里夫人自己學會開車,各個軍事醫院都是由居里夫人親自駕駛流動醫療車去提供X射線檢查的。
C. 因為居里夫人是女科學家,安排的培訓課程就十分切合女學員實際,所以培養的婦女X射線照相技師得到了法國衛生部的贊賞。
D. 居里夫人不僅在科學研究上立下卓著的功勛,而且在國難當頭的時刻,努力發揮自己的專長和學識,盡一切努力為國家作應有的貢獻。
E. 居里夫人的自傳思路清晰,表述準確具體,文筆樸實無華,體現了她作為一名自然科學家的行文風格。
2.請找出最能概括居里夫人在戰爭時期行動的指導思想的一段話,并作簡要分析。(2分)
3.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居里夫人中斷了偉大的鐳研究工作,而去做普及的戰地救護工作;“自傳”顧名思義應當寫自己,可傳主卻用了許多筆墨去寫讀者不一定想知道的醫生、護士、學員、傷員和工作人員。請就此二事,談談你對居里夫人這樣處理的看法。(4分)
悲壯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一個大有作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時也是他那個時代的悲劇。鄭成功,無疑是晚明的一位軍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徑直道出了他經邦濟國、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樣是獨木柱長天的煌煌抱負。倘若他與劉邦并世,當不失為登臺拜將的韓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將不亞于凌煙閣上的秦瓊;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無山占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钡恍疑钤谥烀魍醭谋∧,自打踏上政治舞臺,濃重的悲劇霧靄就把他重重包裹。
鄭成功真是生不逢時。早在17年前,在他還是只有20歲的時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農民大軍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隨著吳三桂投降愛新覺羅氏,滿人進關,入主中原,倉促的南明弘光政權,以及隨后并起的魯王、唐王政權,也都旋起旋滅;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魚,傾覆在及。而他,既然生為大明遺民,有幸為唐王朱聿鍵親賜國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軍血戰到底的了。這是一段艱辛曲折、可歌可泣的歷程。想當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戰袍,高擎反清復明大旗,統率有志之士,連袂云,揮汗雨,雄視江東,是何等壯懷激烈!比方說最近四年多來,他就以廈門、金門兩島為根據地,三次誓師北伐;其中,以第三次聲勢最為浩大,大兵一路進入長江,連克瓜洲、鎮江,直搗金陵!翱c素臨江誓滅胡,雄師十萬氣吞吳。試教天塹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敝两裣肫,猶令人仰天長嘯,血沸神飛?上а,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沖昏了頭腦,誤中了金陵城守軍的緩兵計,末了,反落得損軍折將,慘敗而歸。
天未厭亂,國步多艱,方今之時,偽滿朝廷的氣焰正熾,山河紛紛淪于敵手,形勢對義軍極為不利。如何才能扭轉時局呢?談判,--在這之前不是沒嘗試過,說到底,那只是敵人誘降的翻版,他又豈甘自毀節操;開仗,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過,將不再是他們主動北伐,而是清軍大兵壓境,四面圍剿。以區區兩島目前的實力,要和胡運當空的清軍抗衡,顯然兇多吉少,只怕揚州、江陰的慘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復多爾袞書》固然寫得辭采飛揚,“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語也不失昂憤激烈,結果,不過是使淋漓的鮮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幾縷悲壯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廣,八荒之大,難道就沒有我義軍更好的出路嗎?
突然,海上狂風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話中仙人騎辟水獸從龍宮躍出,遠近的海水唰地分開一條大路--該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啟示,鄭成功在剎那間完成了生命的突圍:他決計戰略轉移,先行跨海東征,收復眼下荷蘭人強占的臺灣……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沒有來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經替他鐫刻了;時人沒有來得及升華的,歷史已經替他弘揚了。山不轉水轉,他以悲壯的戰略轉移超越了悲壯。這是大義之上的大義,戰場之外的戰場。它超越了單一民族的狹隘視野,是個體生命在錯綜復雜的國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發出的最強度的璀璨。偉業不一定在順境。偉業不一定在全過程。盡管,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跡般地從絕境中把握住了未來。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義去撞擊時代,從而在華夏民族大一統的版圖上,留下了倚天仗劍的永久性造型。
1.下列對這篇傳記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運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用飽含激情的筆調回顧了鄭成功充滿著濃郁悲劇色彩的命運,給讀者以超越現實的蒼涼感、真實感,對當今兩岸關系有暗示作用。
B.鄭成功詩詞的點染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第一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詩,再現了鄭成功被濃重的悲劇霧靄重重包圍的現實。
C.第四段中的景色描寫既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跨海東征”,收復臺灣,又恰到好處地襯托出人物當時的心情。
D.作者在解讀鄭成功的同時,實際上也是在觀史、讀史!俺谴嫖掖,城亡我亡”的誓語固然不失昂憤激烈,但事實只能是“使淋漓的鮮血更加淋漓”。
E.文章的語言典雅而不矯揉。內容與形式的統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審美情趣,由此激發了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2.文章的第一、二段充分渲染了鄭成功的“不幸”與“生不逢時”,這樣的寫法有何作用?(4分)
3.聯系全文,根據下面的思路談談你對文題“悲壯的超越”的理解。(4分)
(1)具體含義:
(3)象征含義:
4.如何對調查報告進行探究。緊緊把握考試大綱來操作。
“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安煌慕嵌取笨梢允钦娴慕嵌、反面的角度,當時人的角度、旁觀者的角度等等!安煌膶用妗敝傅氖俏谋究蛇_到的層次,如深層、淺層,實用層面、美學層面、哲學層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疇,如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風俗、娛樂、藝術、行文等!鞍l掘文本的深層意蘊”就是要盡量多從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內容。
“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本褪且治鰵w納出調查對象的人生觀,探討他的人生價值,揭示他的這種人生反映了怎樣的時代精神,在當前社會下有什么積極意義。如果是事件調查,則更多應從時代精神的角度進行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疑點和難點,提出自己的見解”。這個考點是考查考生的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和質疑精神。要善于對有疑問的地方提出懷疑、對難點盡量依據文章或借助工具書試圖解決,要善于對文章內容進行辯證分析、提出補充,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更為科學、合理的觀點。要注意的是,調查報告本身是一種極具科學性的文體,它是在事實的基礎上得出觀點,調查的結果本身就極具科學性,一般不能輕易否定。
對調查報告進行探究,應更多地從社會價值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進行一些社會學的原理,關注民生、經濟,有時可以從自身的角度來對問題進行實例分析。
總之,我認為復習這個考點可以采用化繁為簡、突出重點的策略。
首先復習范圍方面,鎖定新聞、傳記、訪談三類實用文本。因為這是最常見的且有一定文學價值的文本,其內容要么貼近現實,有一定的時代精神,能產生積極的社會功用;要么主人公有崇高的人格、深刻的見解,對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一定指導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這三類文本應是命題者的首選,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07年高考新課標卷就是這三類文本。
其次,命題上有從文體角度命題的特點。如山東卷考到了新聞文體基本構成部分中的導語、背景,并要求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作用;廣東卷考到了采訪者所提問題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這實際上是訪談類文本圍繞一個中心話題并怎樣展開的考查。這就要求我們回顧相關文體知識,重點訓練文體角度的命題,以便回答問題更準確、更規范。
第三,開放題的指導!霸u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功用,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是實用類文本考查的重要內容,這種題目要求學生不僅要讀懂文本,而且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對重大的、熱點的問題進行解讀,甚至要求學生聯系社會現實予以回答。對這類題,不僅要教給學生答題步驟,更要提高學生思想認識,避免發生原則性 的錯誤。
有了以上對實用類文本考點的分析,我們可以把“篩選、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內容、構成要素”等能力訓練暫擱一邊,重點突破文體角度命題的應對和開放題的指導。
3.調查報告的鑒賞評價。要緊緊把握考試大綱來操作。
“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拔谋镜闹饕^點和基本傾向”主要是調查者的觀點,必須認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傾向,能找出他們支持自己相關觀點的相應材料,分析其邏輯推理的科學性,尤其是對調查報告中的數據進行分析,然后作出自己的價值判斷。
“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拔谋井a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負面的,高考考察一般會以正面的為主。調查報告的題材通常都是針對性極強的,與民生、社情、當前整個社會或某些階層息息相關,因此會產生較大的社會價值和影響。閱讀時要將視野擴大,將文章放到當時社會的大背景中,聯系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狀況、主流思想文化、各階層的關注程度來進行對照,然后實事求是地進行評價闡釋。
“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薄拔谋镜哪撤N特色”主要落實于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風格、語言特色、設問技巧等方面!白魃疃鹊乃伎己团袛唷笔紫纫苤赋鲞@種特色,然后聯系文章說一說文章為什么要營造這種特色,還要進一步指出這種特色的好處、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