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義; 6、析表現手法,以供鑒賞探究。
按照這六個步驟進行閱讀,一般就能逐步達到全面掌握閱讀一篇新聞的目的。下面,對這種閱讀方法分析介紹:
第一步 “看標題信息”,類似作文審題;而“摩揣記敘類型”,則是指閱讀的審題目標要比作文單一。即通過對題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該文的記敘對象,是人物新聞還是事件新聞,是消息還是通迅。
第二步“抓記敘要素”,這是由文體特點決定的。因為新聞的內容,無論哪種類型,一般都離不開人物、時間、地點和事情的起因、發展、結果這六個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線索”,即領悟文章的脈絡、順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可準確地劃分全文的段落層次。針對考綱當中C層級的分析綜合“分析語言特色,把握文章結構,概括中心意思”的考點。
第四步“辨敘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敘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塔”式,這跟一般的記敘文不同。而通迅的敘述方式就比較靈活多變,有順敘、倒敘,中間或許還會有插敘、補敘等敘述方法。這就要求我們閱讀時要特別關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針對考綱當中D層級的鑒賞評價“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評價文本產生的社會價值和影響”和F層級的探究“探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這幾個考點。
第六步“析表現手法”,是從寫作特點方面分析新聞的基本要求,目的是針對考綱當中C層級的分析綜合“分析文本的文體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現手法”、D層級的鑒賞評價“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和 F層級的探究“對文本的某種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斷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的深層意蘊”這些考點。一般可以從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學手段,錘詞煉句及比喻、擬人等種種修辭方法幾個角度去考慮。但由于新聞往往運用多種表現手法,而考試時的閱讀時間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結合新聞對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來分析。
[答題方法]
針對新聞內容,結合生活實際,簡明闡述自己的看法。這是一種全新樣式的開放度極大的命題樣式。一般又附帶字數要求(其實即便沒有字數限制,出于時間和篇幅所限,考生既不可能也不需要寫出長篇大論),答題時許多考生往往無所適從。如何突破這一難題呢?
3、理行文線索,分清段落層次; 4、辨敘述方式,領會布局特點;
新聞是屬于記敘文的一種類型,包含了記敘文的基本特點,解讀時我們可以借鑒記敘文的閱讀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據新聞特點我們在復習時可采用如下的六個步驟:
1、看標題信息,揣摩新聞類型; 2、抓記敘要素,了解大致內容;
(二)消息文體知識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敘述方式,簡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時地報道國內外具有新聞價值的新近發生的事實的一種新聞文體。
2、消息的特點:(1)真--真實準確,有根有據,用事實說話。 (2)新--內容要新,新人新事,從新角度說話。(3)活--生動活潑,鮮明生動,用形象說話。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個,用重點說話。
3、消息的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語。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聞或報道)有五要素,又稱“五個w”,即:“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這五個“w”與記敘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寫法:一般寫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說結果,再說重要事實,最后說次要內容。特殊寫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懸念式,并列式等。
(一)新聞的文體特征
1、新聞定義:新聞是對新近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或者早已發生卻是新近發現的有價值的事實的及時報道
2、新聞分類:新聞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包括--消息、通訊、特寫、電視新聞等體裁;狹義的專指消息。
3、文體特點:
(1)基本特點:迅速及時、內容真實、語言簡明。
(2)最主要的特點:“用事實講話”。
(3)基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標題、導語、主體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結語有時則蘊涵在主體里面,結語有時可省略。
①標題:要求準確、凝練、新穎、醒目。形式有單行標題,多行標題。
多行標題--引題(引標):交待形勢,烘托氣氛,說明背景等。
正題(主標):對一則消息內容的高度概括。
副題(副標):往往是重要事實,結果的提要。
②導語:消息的第一句話或第一段話以凝練簡明的語言,概述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事實,鮮明地揭示新聞的中心。寫法常見的有敘述式、描寫式、評論式、提問式、結論式等。
③主體:對導語內容進行展開和補充,是消息的軀干。按事情發生發展的先后順序安排層次,按事物之間的邏輯關系安排層次。
④結語:消息的最后一句話或一段話,有的消息,事實說清楚了,就不需要結尾。它可對全文內容作概括性小結;可用帶有啟發激勵性的語言作結;可對發展趨勢作預測;可提出值得深思的問題。
4、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①楊瀾(以下簡稱“楊”):您看您去過這么多地方,臺北、高雄、美國、香港,哪能一塊地方是您最心愛的?
余光中(以下簡稱“余”):這很難說。有人說我是鄉愁詩人。我寫過好多鄉愁詩,可是我覺得我的鄉愁呢,不是同鄉會式的,不是關乎某省、某縣、某村的,因為鄉愁可以升華或者普遍化為整個民族的感情寄托。這樣說來呢,鄉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點,它不僅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歷史的,可以說是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東北訪問,我在短短的致辭里就講到,小時候在抗戰時就會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還有“萬里長征萬里長”。那時,我沒有去過長城,更沒去過松花江,可是整個民族的一個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說著說著眼淚就掉下來了。我有一篇散文,結尾兩句我是這樣寫的:“你以中國的名字為榮,有一天,中國亦將以你的名字……”
楊:為榮?
余:沒有。
楊:沒有這兩個字,所以我不是詩人,就要差這兩個字才好。
②楊:我們看您的人生經歷,覺得您其實并沒有遇到過特別大的困難,家庭很美滿,生活呢,教書、寫詩、寫散文、寫評論,也是人們想像的比較安定的生活。但您為什么卻說“我寫作是因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繆斯不會去照顧他們”?
余:一個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職業和家庭。他內心有很多心魔,內心世界可能很復雜,比如他的愿望并沒有完全達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來的。我在21歲時就離開大陸,那對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因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見了。我投入到一個陌生的地方,要重新來過;而且一個人到了21歲,記憶已經很多了,所以這件事情讓我念念不忘,也成為我的一個……心結,一個中國結。
③楊: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歡您的詩,但人們的欣賞對象好像發生了一些變化。年輕人喜歡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種節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東西。那么用于看白紙黑字的時間呢,相對就要減少一些了。您覺得未來的詩歌,希望在哪里呢?
余:這個情況不僅僅存在于大陸、臺灣、香港。因為媒體變了,價值觀也隨之改變了。我向來不認為文藝要大眾化,而應該小眾化?扇绻氵B小眾都維持不了的話,那就有很大問題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還是不能跟一個流行歌星比,對不對?可是,聽流行歌的跟讀余秋雨的散文的還是不一樣,所以不能夠拿來比較。目前的新詩有相當多的毛病,很多詩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應該反省一下,檢討自己的詩是不是能吸引人,這是多方面的因果現象。
④楊:現在年輕一代接觸更多的是一種網絡上的語言,要想保持中文原來的那種純粹和一脈相承,已經是越來越難了。您擔不擔心中文的純潔度問題,或者認為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所以也要聽之任之?
余:我是相當擔心的,也不能聽之任之。有學者說,語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礙它。問題是有河流就有兩岸,兩岸如果太模糊了,這河流不曉得流到哪兒去了。所以很多人認為語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實不然。比如說我們目前的中文,如果過分西化的話,中文特色就會蕩然無存了。
(有刪改)
19.這篇訪談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請簡要概括。(4分)
答:(1)對鄉愁的理解;(2)詩人的創作動因;
(3)詩歌的現狀和發展;(4)中文的純潔度。
點評:此題考查概括能力,難度適中。
20.閱讀訪談第一部分,回答下面的問題。(4分)
⑴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說的鄉愁?(2分)
答:余光中認為鄉愁并不完全由地理造成,它是歷史的鄉愁、文化的鄉愁,可以升華為民族的感情寄托。
⑵為什么楊瀾說“就要差這兩個字才好”?(2分)
答:這樣更有懸念,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
點評:此題考查文中句子的含義。尚可。
21.怎樣理解第二部分劃線句子的含義?
答:(1)文學創作的動力源于作家內心世界的沖突和體驗,這正是作家能創作出優秀作品的根本原因。
(2)心安理得、內心世界過于平靜的人,不會產生強烈的創作愿望,也就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
點評:這一句仍然考查文中句子的含義,與上題考查點重復,命題人缺乏最基本的命題知識。
22.第四部分中提到“有學者說,語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礙它”而余中認為“有河流就有兩岸,兩岸如果太模糊了,這河流就不曉得流到哪兒去了”。請聯系中文的純潔度問題,談談你的看法。(6分)
答: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語言也在不斷的發展和變化,而對語言的發展不能聽之任之,需要加以必要的規范。在當今社會背景下,中文既要不斷地豐富和發展,更要保持其特色和純潔度。
點評:此問題對學生來說比較難,對習慣于做實用文本閱讀的學生來說占不了便宜。
根據考綱的要求,我們分類整理了新聞、訪談、傳記、調查報告閱讀的資類,供同學們參考。
I 新聞類文本閱讀
寂靜錢鐘書
周劼人
12月19日,寂寥的寒夜,清華園日晷旁,燭光隱隱。小提琴哀婉的曲調飄散在清冷的夜空,人們佇立無語,鞠躬,獻上白菊。
偶有路人好奇:“這是在祭奠誰?”
有人低聲答語:“今天是錢鐘書先生辭世10周年!
10年前,錢鐘書先生安詳離世。遵錢先生遺囑,“一切從簡”,連在八寶山的告別儀式也只有短短的20分鐘!叭绱思澎o!卞X先生的一位生前好友說。那日,清華的南北主干道上飄起了一千只紙鶴,學生們用這種方式,靜靜地送別他們的老學長。
他的人生,本不寂靜。
無論是人們熟稔的《圍城》,還是近乎天書的《管錐編》,都驚訝了世人,折服了學界!豆苠F編》單是書證就數萬條,引述涉及四千位作家上萬種著作。世人驚嘆“大師風華絕代,天才卓爾不群”。
然而他卻又靜靜地坐在書齋里,照例埋頭讀他的書,做他的學問。圖書館內很多冷僻線裝書的借書單上,只有他一人的名字。即使是身處困境,他也只是默默地埋頭書本!拔母铩睍r他被送去干校勞動改造,能看的只有寥寥幾本書,但只要抱起書本來,就能興致盎然。第一批“大赦”回京的名單中,沒有錢鐘書,也沒有楊絳。他們夫妻二人平靜地走回窩棚,楊先生說:“給咱們這樣一個棚,咱們就住下,行嗎?”錢先生歪著腦袋認真的想了一下,說:“沒有書!
“文革”后,對錢鐘書先生的稱頌日漸聲高,然而錢家的書齋內一如既往地平靜。他謝絕了一切記者和學者的拜訪,有人將此誤讀為“清高孤傲,自以為是”。
他人的不解,錢先生并未在意過。楊絳先生說:“他從不側身大師之列……他只想安安心心做學問!
“錢先生做學問是‘心在焉’,”清華大學一位老師說:“而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上,今天這個校園里,有多少人則是‘心不在焉’!
清華大學一位博士生說,他多次讀《圍城》,讀第三遍時忽然明白,“圍城不是別人給的,正是人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為自己編織的。錢先生沒有為自己修筑圍城,所以,他一輩子都活得坦然,真摯!
10年后的清華,10年后的12月19日,依舊是紙鶴飄飛,燭光搖曳,依舊只有師生們的心照不語。不時有人向錢先生的照片投來好奇的眼光:“這是誰?”
他一生淡泊,未曾想過要轟轟烈烈。但也正是這種“寂靜”中,他書寫了后人無法想象也難以企及的波瀾壯闊。我們往往只驚嘆他“這個腦袋是怎么長的”,卻總是忘了去關注他兩耳不聞喧囂事的用心苦讀,以及恪守完整人格的剛毅堅卓。
寂靜,這是錢先生的心底所愿。不要奇怪為什么他的離世和10周年紀念都如此寂寥,這正是他的一生的格調
一位熱愛他的讀者說:“這個世上唯一的錢鐘書走了!笔堑,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鐘書,但,是不是也因為這個時代不再寂靜?(選自2008年12月24日《中國青年報》有刪改)
12.下列對作品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文章寫路人對清華師生祭奠錢鐘書先生的好奇,突出了他人對錢鐘書的不了解。他人之所以不了解,是因為錢鐘書清高孤傲,拒絕了一切媒體的采訪。
B. 不能被“赦”回京,繼續留在干校,錢鐘書夫婦依然平靜。對于希望能夠埋頭讀書、潛心治學的錢鐘書來說,干校生活的缺憾只是“沒有書”。
C. 錢鐘書先生作為世人公認的大師,他的人生本可轟轟烈烈而不“寂靜”,但他從不想側身大師之列,沒有修筑名利的“圍城”將自己“圍”住。
D.題目“寂靜錢鐘書”,意味著文章要圍繞各種人的“靜”來寫。如,寫清華師生10年后紀念錢鐘書先生,雖沒有出現“靜”字,但也暗示了“靜”。
E.文章報道了清華師生的祭奠活動,寫了錢鐘書先生給人們帶來的好奇、驚嘆和崇敬,展現了他的大師風范和完整人格,給人以啟迪。
12. AD
[解析]A項,“是因為錢鐘書清高孤傲”錯,原文是“有人將此誤讀為‘“清高孤傲,自以為是’”,這說明清高孤傲是有人誤讀,而不是錢鐘書的本性。D項,“意味著文章要圍繞各種人的‘靜’”錯,“寂靜錢鐘書”圍繞的應該是錢鐘書而非各種人。
13. 文章倒數第二段加點詞語“格調”的內涵豐富,請簡要分析。(4分)答 :
13. 答案示例:錢鐘書的“格調”是“靜”。在品格修養上,他始終靜靜的恪守著完整的人格,這樣才能一生寵辱不驚;在治學風范上,他始終墨守“寂靜”,這是用心苦讀,潛心治學的重要條件。
(如有其他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求學生能夠從文本中篩選出能夠表現“格調”內涵的事例,并加以適當的分析。
14. 文章的結尾說:“這個時代再也沒有了錢鐘書,但,是不是也因為這個時代不再寂靜?”請結合全文,探究時代的“寂靜”與產生錢鐘書這樣的大師之間的關系。(6分)
答:
14.探究要點:
①人才的成長與時代有著緊密的關聯! ②辯證地看待現代社會不再“寂靜”對人才的影響。
③成為大師的關鍵在于自身能墨守寂靜,恪守完整人格。
(如有其他觀點,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題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要求考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
1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們國家,國力強弱,經濟發展后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的素質,取決于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十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如果現在不向全黨提出這樣的任務,就會誤大事,就要負歷史責任。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
--鄧小平
材料二 科技進步、經濟繁榮和社會發展,從根本上說取決于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培養大批人才。我們必須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
--江澤民在中共“十四大”上的報告
請回答:
(1)上述兩則材料中關于教育對一個國家或民族發展的重要性的認識可用我國經常使用的哪些宣傳口號來形容?
(2)鄧小平和江澤民論證教育重要性的邏輯思路是否相同?試加以分析。
10、對目前中學生學習和生活影響最大的高新科技是( )
A.投影技術的發展 B.電腦多媒體技術
C.電燈的使用 D.電話的普及
9、2007年是恢復高考30年。1977年的恢復高考
①是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具體體現 ②有利于社會的公平競爭
③有利于人才的選拔 ④是鄧小平主持教育工作的成果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